【中國制冷網】從去年底開始,空氣凈化器在中國市場的“拐點”就已經出現。按常理說,就算是產業還處于成長發展的階段,就算相關企業不能再“躺著掙錢”,但足足過去一年時間,也應該對空凈市場完成一輪“大浪淘沙”洗牌和調整。實際情況卻是,空凈市場非但沒有“淘出金子”,反而越來越像一盤“散沙”。
如果將最近幾年來中國空氣凈化器產業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:上半場,所有人都在跑步進場分蛋糕、搶蛋糕,因為消費者不管好壞,追求的是“從無到由”普及;下半場,大量投機者“產品劣質”等問題紛紛暴露,企業經營和產品質量兩極分化,消費者需求多極分化,導致市場急轉直下,從夏天進入寒冬,直至迷失方向。

在眾多空凈企業的眼中,發展動力或許是在產品普及率上,卻不是產品質量上。畢竟,空凈產品在發達國家普及率很高,日本17%,美國的27%,歐洲的40%,韓國甚至達到70%。與之相比,中國目前不到1%的普及率,看似擁有廣闊的空間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空凈企業就有美好的未來。
相反,在消費習慣還沒有完全培育起來的中國市場,質量問題帶來的信任危機更加致命。有數據顯示,截至2018年10月份,空氣凈化器品牌數量由高峰期的816家降至530家,有超過35%的品牌退出空凈市場。質量問題帶來的用戶信任危機可能已經成為市場下滑的“頭號殺手”。
邁過三道坎才能回正道
市場下跌并不意味著需求消失。盡管對于市場下滑有心理預期,但今年以來空凈行業的表現也未免太過差強人意。第三方數據顯示,2018年以來,空凈市場同比下滑超過30%。雙十一期間,空凈線上銷量下跌33.8%、銷售額下跌39%。顯然,傳統意義上的空凈“旺季”也再難引爆。
從當前空凈產業的發展狀況來看,橫在整個產業面前的至少還有三道坎:第一,質量不過關,用戶信任缺失。屢屢曝出的質量問題顯然有些讓消費者無所適從,不知道該信任什么產品,信任什么品牌,甚至不信任整個行業。這種亂象存在了顯然不止一天。特別是一些大企業、明星產品質量問題頻出,拖累的是整個行業。

如今“空氣經濟”風口,正成為過去時,資本的冷卻讓企業放慢野蠻擴張腳步,企業是時候把重心放在打磨產品質量上了。
第二,消費觀念和意識有待持續培育,不能再透支信任。空凈產業有一個目標,是成為“第五大家電”品類。但真正進入千家萬戶,絕不是靠對“霧霾天氣”的心理訴求。如何將消費者對空凈產品需求,從單純的去除PM2.5教育和引導為除甲醛、除菌、除異味、除塵螨、除寵物毛發、除過敏原等等需求的健康空氣解決方案提供者,才能讓空凈市場具備再“火”一把的要素。
空凈是優化室內空氣質量的一種工具,但絕對不是一些商業投機者們“獲取暴利”的手段。只要回歸產品的質量、性能競爭,市場才能走向正軌。
第三,產品同質化嚴重,創新和功能延伸不夠。與消費者對空凈產品認知提升并行的,必然是產品持續的創新和技術、功能的升級。盡管很多空凈品牌在產品性能上做出了一些微創新,比如暖風功能、空氣凈化功能;再比如挖掘滲透率降低的車載凈化器市場,或者通過智能互聯構建空氣智能循環系統等等。
但是,這些產品上的“概念式”創新,并未解決用戶深層次的需求和問題,顯然還遠遠不夠推動產業朝著健康、可持續方向發展。
隨著“霧霾紅利”成為過去,空凈市場重回理性,行業競爭又出現了新的起跑線。在魚龍混雜的市場格局中,亟待構建產業健康發展的新秩序。希望這一次洗牌早日到來。
網友評論
條評論
最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