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國制冷網】目前,一線品牌的移動空調總包商們,都在降價清理庫存,因為他們與品牌企業之間的總包合作期要到了,必須要將手中的庫存清理。這也意味著,今明兩年移動空調市場會開啟一輪洗牌,大量投機者也不敢做了,而大品牌的總包商們也不會接盤了,市場或許會"因禍得福",從而進入一輪相對良性而規范的市場化通道之中。
做了多年移動空調的一位工廠操盤手告訴家電圈,“這幾年來,說起移動空調,很多大商家們,真的是一把辛酸兩行淚,根本沒有賺到錢,但前期投入并不小。一些商家不得不揮淚先別”。
這位工廠人士坦言,"幸虧我們是一邊發展代工貼牌業務,一邊自有品牌市場穩步運營。但即便這樣,也只能借助代工賺點加工費,自有品牌做起來不只是累,而且在電商平臺都是在虧本出貨,根本沒有其它辦法,很多廠商都開始選擇等待"。
產業在線數據顯示:今年一季度,移動空調產量189.63萬臺、銷量194.43萬臺。其中內銷僅6.58萬臺、出口187.85萬臺。總銷量同比下跌25.2%,而內銷量大跌69.4%。目前,移動空調行業擁有100多個品牌,其中TOP3強品牌內銷份額占比45%、出口份額占比55.4%,這表明市場已經呈現品牌化的新局面。
造成當前移動空調市場亂局的根源,到底是什么?是與分體空調相比,遲遲沒有突破的市場規模,還是消費認識和習慣沒有建立,或者是相關企業的非良性競爭、亂象叢生?家電圈調查后發現,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:
首先,就是中國家庭的消費習慣,對于移動空調還未形成廣泛的認知。特別是對于空調消費主戰場的家庭市場來說,還缺乏對于移動空調的認知,很少會主動購買移動空調。還有更多的用戶,并不知道移動空調;而對于街邊餐飲店、理發店等商用場所來說,則擔心使用效果等,也不會選擇移動空調。
其次,就是產品本身的體驗差、質量不穩定。移動空調與分體空調的最大差異,就是壓縮機直接隱藏在主機中,帶來的噪音問題嚴重。同時,這些年來,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市場消費引爆,在移動空調上采取降價促銷,帶來的則是產品"能效虛標、冷熱量亂標、噪音大"等問題,無法帶給用戶更好的體驗。此外,雜牌的低價、亂價問題,也影響市場的正常經營和發展。
再者,分體空調市場競爭的全面白熱化,特別是低價格戰層出不窮,大量1匹機、1.5匹分體空調的價格,均在1、2千元左右。這正是移動空調主體市場,不得不面臨著左右夾擊:分體空調,以及雜牌的亂價。在京東上,同樣是格力品牌,1.5匹移動空調的售價竟然比同匹數的分體空調還要貴,顯然無法形成規模出貨。而一些三四線品牌的移動空調價格則被打到千元以下,基本上是虧損出貨。
在這種局面下,一些移動空調企業不得不采取"小步慢跑"的經營策略。一方面不盲目選擇電商的低價出貨,而是積極開拓線下的商超等細分渠道;另一方面,提升產品的品質和性能,杜絕虛標、降低噪音等手段,拓展廚房等場景細分市場。顯然,相對于分體式空調市場,移動空調在中國還處在發展的培育階段,且大部分還是以貼牌代工的出口業務為主導。大企業更是缺乏主動積極性,只是利用品牌在輻射。
目前,中國市場移動空調出貨量規模,近幾年來一直維持在50萬臺左右,遲遲沒有出現規模化上漲的拐點。同時,產品主要以1匹、1.5匹為主,電商平臺的均價在1200元左右,而線下市場均價雖高,但規模基數更小,很多主流渠道基本沒有鋪貨和經銷。
不過,當前移動空調市場品牌格局卻很龐大,除了美的、海爾、格力等一線大品牌外,還有飛利浦、海信、志高、美博、TCL、新科等二三線品牌。以及美菱、榮事達、夏新等租賃品牌運營商。以及一些專業型企業,比如威技、金松、JHS、寶仕、歐倫、韓瑪等。
接下來,移動空調市場的洗牌和沖殺,又將會給行業和企業帶來哪些新的變量和機會,答案很快就會揭曉!
網友評論
條評論
最新評論